常德结婚感言,婚礼千变万化,但爱情却永恒。

 admin   2024-05-11 15:01   12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网友对于婚礼千变万化,但爱情却永恒。以及常德结婚感言的相关性题,都有很高的关注度,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相关的题。


红网时刻编辑郑江辉实习编辑金婷通讯员杨金波周丽萍常德报道。


婚姻从媒妁之言变成了自由恋爱,礼从自行车、缝纫机变成了房子、汽车、门,婚礼从座谈会变成了几十场酒席……今天是七夕节,小编我们上世纪采访了50位常德人,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年结婚的5对夫妇,在婚姻中感受到了时代的痕迹和幸福的真谛。


我最羡慕、最佩服的,就是永远伴随着我的甜蜜。现年90岁的杨金昌与贾春平相伴63年,他们的钻石婚礼更是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的真实体现。


当时住在北京的贾春萍受到“谁是最可爱的人”的影响,想找一名志愿军军人作为自己的丈夫。杨金昌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后,驻扎在山东省薛省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姑姑翟春平和姐夫杨金昌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。在他们的帮助下,这两个年轻人开始交换信件,并决定共度一生。


没有举行婚礼,没有礼服,没有嫁妆,1955年,在战友的见证下,两人举行了座谈会,算是结为夫妻。杨金昌笑得很灿烂,回忆起当年婚礼的场景,他说“公司总裁用20块买了一些花生、糖果、苹果,我们可以一起讨论。”结婚后,这对夫妇在当地朋友家租了半间小屋,并带走了所有物品,包括床、桌子和军用毯子。“那时候的生活很艰难,但我真的很幸福!”杨金昌回顾了他们半个多世纪的爱情。两人从来没有争吵过,也没有脸红过。出门的时候我们紧紧地握着手。“彼此相爱。互相尊重,互相包容。”“这就是杨金昌传授的夫妻‘保持新鲜感’的秘诀。


杨纯康、龚维英。


杨春康(65岁)退休前在石门县天站镇担任语文老师,妻子龚维英是一位朴实勤劳的农民,两人通过朋友相识,成立了一个“农读小家庭”'。1979年。“没有大惊小怪,摆了五六桌酒席,亲戚朋友邻居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,分享婚礼的喜悦。”1.5元就可以回家了。


婚后,两人过着“半家庭”生活。杨春刚在学校教书,几乎没有精力照顾家庭。龚维英肩负着家庭的重担,在忙碌的农务之余,还经常打工。没有人抱怨在外面打零工养家糊口。“两个人互相配合、互相理解,小家庭的生活和谐幸福。”在杨春刚看来,婚姻的真谛就蕴含在这12个字母中“互敬互爱、互助互让”。我们互相鼓励。”


邹放和肖寒的结婚照。


邹芳现年46岁,1998年与丈夫肖韩结婚八年。“那时候关系是那么纯粹,我相信一个人就是我生命中的一切,他一下班就来我家报道,我连续8个时间看是下雨还是下雪。”年。”两次婚礼都是在亲戚家的小餐馆里举行的,周穿着白色婚纱,庞确实让我的亲朋好友感到惊讶。“当时流行婚纱,是我姐夫从广东带来的。”双职工周放的嫁妆是一台29英寸的长虹电和一台滚筒洗衣机,“价格是7900元,我记得很特别,很清楚。”


他们被解雇、做生意、被拆迁,两人被时代所左右,父母生病、生意被骗、意外受伤,人生经历了许多坎坷。一路走来,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关,爱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深厚。乔方甜蜜地说“我们住在一起,已经是亲戚了,也吵过架,但从来没有想过分手。”


阿图伊和多多。


80后的阿图和朵朵,2014年结婚,是同龄人眼中的“标准婚姻”。婚纱照。旅游、酒店婚礼、海外蜜月……这个过程中唯一意想不到的就是爱情。“我们这些80后,挣扎在自由与传统的边界。我们想要寻找爱情,但因为事业的努力,我们不得不相亲。”多多觉得自己很幸运,找到了那个人。她喜欢相亲。“我们的爱情是一场小规模的长跑,他有80后的可靠和现实,也有一点浪漫和敏感。”


结婚两年后,两人生下了对方的爱子,过着“老人在上,年轻人在下”的“标准生活”。“当然,感觉经济压力很大,但80后的人继承了那个时代的战斗基因。男人女人在外面努力工作,老人在家里帮忙照顾孩子。”多多认为,在这个复杂的时代,夫妻需要多换位思考,永远互相理解。“关注当下,珍惜当下。”


吉涵和丈夫的旅行照片。


吉涵(26岁)和丈夫都是警察,两人在工作中恋情开花结果,并于今年6月结婚。与传统婚礼相比,这对90年代的新人选择了更加自由的旅行,以蓝天白云为媒,以大海沙滩为证,在广西北海举行了婚礼。


“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开放的人,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很有魅力。”季涵笑着对小编说道。“也许引入第8条是因为酒精减免太麻烦了!”受吉汉夫妇的影响,他们的朋友和同事也开始考虑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。


对此,两人除了“舒适”的旅行婚礼外,没有讨论任何礼物或嫁妆。子涵很自由自在,像大多数90后一样。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17cet4.com/post/15480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admin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